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市、区教体局2020年工作要求及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围绕高质量发展和品牌提升的目标,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研究与服务水平,聚焦重点专题研究,形成具有实效性、影响力的教研成果品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使我校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工作思路
依据市教研院2020年“品牌提升年”的工作要求,以新优学校培育校评估验收工作为总目标,以“减负提质、品牌提升”为重点工作,优化课程建设,深化教学管理,聚焦专题研究,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工作重点
(一)深化“立德树人”研究,优化课程建设
1.深入落实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改革。以《济南市“双贯通”精品思政课改革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为指导,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同时,将学科德育目标融入学科教研教学活动之中,深入研究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与育人策略。
2.进一步完善“博雅”课程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保证国家课程课时开齐开足,加强地方课程开设,优化学校课程规划方案,落实课程实验基地建设。聘请专家团队指导,继续对“博雅+”课程进行学导化、主题化、拓展化探索,形成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课程和品牌,相关资料集结成册。
3.重视并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例如:传统文化、书法、经典诗文诵读)和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继续推进书法课程实施,提高师生书法素养。进一步开发具有泉城家乡特色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了解探寻家乡文化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家国情怀。
(二)聚焦专题研究,提升研究实效
1.继续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指向学生关键学习能力的学导课堂研究。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课堂学习铺设有章可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即学习导航单)。学生利用此学习路径,对课堂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通过同桌或小组合作开展交流展示。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引领提升,实现教师和学生对学习内容先“学”后“导”课堂教学模式。
2.继续深化六年级小初衔接专题研究。一是结合上学年六年级毕业班的优秀经验,加强学科教学内容、方法和途径研究。二是继续实施月考、专项调研及业务领导一对一挂靠制度。三是尝试通过大数据采集、分析,及时反馈学情,直观有效进行学情诊断,为教师下一步教学精准施策。四是加强与对口中学的交流研讨,积极构建小初衔接课程,为学生健康优质成长助力。
3.持续推进STEM和项目化学习专题研究。以科学、信息学科为主阵地,发挥STEM教育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积极申报“中国 STEM 教育 2029 行动计划”种子学校。通过项目化学习,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积极推进考试评价改革专题研究。逐步落实高新教研室“两翼多级评价办法”:考试类学科的“右翼评价”在传统书面评价的基础上,设计基于学科特点的具有实践性、体验性、创新性、应用性的活动;非考试类学科的“左翼评价”在学科知识考察的基础上,加入学科实践考查、成长性评价、特色评价,为学校全面育人、特色发展奠定基础。
5.加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落实于教学活动之中,通过开展学科活动(如:数学节、读书月、英语周、才艺展示)和每月一次的学科素养达标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形成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特长。
(三)落实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教学常规规范化管理,认真分析当前教学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强化备课、上课、听评课等教学常规管理,将集中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作业研究与管理。提高作业布置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多样化,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要求做到“四全”——全批、全改、全复批、全下水。
3.深入开展集体教研、专题教研、跟踪教研,打造教研品牌。在语文、数学学科双双获得济南市学科教研示范校的基础上,继续开展英语、科学、音乐、美术的济南市示范校申报工作,梳理学科特色,突出学科教研组新亮点。
(四)强化教学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继续规范课题管理,以课题成果引领教学改革。做好新学年校级课题申报及立项工作,做好19-20学年延期课题结题工作。如期完成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结题工作和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结题工作。积极参加“十四五”省市级课题和基础教育改革项目的申报工作。
2.创新学校教师培养体系,开展“五阶成长炫课”工程,借力教育联盟名师工作群,为名师搭建展示才能的平台。通过师徒结对,带动青年教师成长。组织教师积极参加高新区命题、做题大赛及新苗课、骨干教师培训班等活动,实现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梯队建设。
3.优化教师培训体系与方式。构建“名师到校内”“校外学名校”“互联网+线上培训”三级培训体系,充分利用校内外及互联网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目的,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与动力。
4.以读书活动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继续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坚持“日常读书”与“定期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拓宽师生阅读途径及阅读量。
(五)推进信息化建设和科技创新教育
我校作为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学校,将继续以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为中心,加强优秀教学教研资源的共建共管共享。继续打造博雅云课堂,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辅助作用。迎接山东省第二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验收工作。发挥高新区区位优势,开发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开展特色科技研学,组织第四届智“汇”节。
(六)做好教学口面宣传活动
积极向高新区、济南市、山东省等教育栏目投稿,充分利用微信、网站、校报向老师推介教学典型,宣传教学理念。
新学年孕育新希望,困难与机遇同在,压力与动力并存。我们将坚定“质量立校,特色引领,创新发展”理念,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促进学校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佳绩。
二〇二〇年九月
Copyright ©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鲁ICP备110221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