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7日,在山师大附小副校长、教育联盟教学管理中心主任刘松的带领下,雅居园校区李艳荣、冯旭洲、张杨三位教师赴成都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参加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主办的“全国C20 慕课联盟(小学) 翻转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暨数字化一对一分享式教学观摩研讨会”。会议分两个会场同时进行,展示了语文、数学、美术学科共六节课。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焦健利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副主任田爱丽教授参加会议并做报告。大家感受到数字课堂教学研究的魅力,开阔了视野。
六节课的呈现,如同一场头脑风暴。课堂中教师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数字化一对一的技术支持,使我们对翻转理念有了更深刻地感悟。六位参会老师会后都有自己的思考。
“翻转”带给我的触动
冯旭洲
《编码》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源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带来的“新”意。
触动一:借助翻转课堂,将告知知识型的课用微视频的方式来代替上课时老师枯燥的讲解。视频中教师将身份证的相关知识细细讲来,并围绕微视频布置调查、搜集资料等活动,这样就使学生在课前对“编码”这部分知识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有了自己的思考与疑问。
触动二:围绕学生的“真”问题进行分享探究,充分展现了学生的问题—思考—分享过程。
看了微视频后,学生冒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但却句句问到了编码的特性上,如:一个人可以有两个身份证号码吗?身份证号码有什么作用?……在生教生的互动交流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不仅可以表示一类集合的数量、一群事物的顺序、测量的结果,还可以用来编码,感受到数字编码的简洁、规范、唯一、有效等特性。我想,有了这样的碰撞过程,符号思想已悄然入心。
触动三: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素材,凸显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学生了解了基本的编码思想、初步体会了编码的特性之后,再一次把学生的目光引向了现实生活。先让学生编与自己生活实际密切的“学号”,再让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生活中的数字编码,最后扩展至生活中的条形码和二维码,丰富了学生对编码意义的理解。
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凸显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很好地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到: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翻转课堂”不能简单理解为“视频教学”,关键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为学生而“翻转”
李艳荣
周强老师用三年级学生执教一节苏教版六年级教材《论水》一课。周强老师语言精炼,教学设计环节层层相扣,文本解读深入。课堂中有朗朗读书声,有师生、生生交流。生生交流有质疑、有解答,有求助,师生交流有引导、有解疑,有提升。师生、生生互动生成的真实课堂带给我深深地思考。
思考之一: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历,以及知识的扩展与融合为一体。
学生学习过很多描写“水”的古诗,周老师从这些诗句中梳理描写水的形态的诗句,让学生感受诗句中描写的各种形态的水,引出孔子眼中的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教师巧妙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学习相结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思考之二:课前利用“学力单”,引领学生初步自学课文;课堂以学生的交流汇报为主,在生生交流中不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在重点段落的学习中,引领学生从认识水的形状上升到孔子论人的品行,由人的品行再上升到水的文化,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课堂中的学习呈现的是学生在互动中讨论对语句的理解,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说水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接着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联系生活实际解答,母亲用乳汁哺育孩子,水哺育了人类,人离不开水,水就像乳汁。学生对同伴的解答表示很满意。学生间这样的质疑、解答还有很多。
思考之三:数字化一对一平台,让课堂“生动”起来。周老师在课堂中四次利用了网络平台,一次是汇报学生的朗读情况,平台上显示了朗读“熟练”“比较熟练”的学生人数,教师瞬间掌握了学生的朗读情况。第二次是上传他们的“学力单”,学生上台对照学历单汇报自学收获,教师也能随时对学生完成的“学历单”进行指导。第三次是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发送给学生 “水滴石穿”这一成语故事,巧妙帮助学生理解“水穿山岩,凿石壁”的含义。第四次是学生上传他们概括的与“坚持不懈”意思相近的成语。很快,学生写的“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等词语呈现在网络平台上。生生交流显得那么生动,那么直观。数字化平台的使用恰到好处,使课堂更高效,教学形式更丰富。
翻转课堂“翻转”的是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利用网络平台给学生提前学习新知识的机会,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实现为学生的学而“翻转”。
“翻转”课堂下的美术教学
——记李世涛老师《黑白图案设计》有感
张杨
小学美术学科“翻转课堂”到底该怎么上?效果如何、又会发生哪些问题? 翻转又有何意义?此次,聆听李世涛老师的《黑白图案设计》课程中,深刻感受到“翻转”势在必行。
“翻转”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既颠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课下的探究,自主学习、了解和发现问题,在课上通过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来解决问题。课堂中呈现的信息化推动教育转型,使教师们与学生一起建立新的课堂规则,最大程度了帮助了学生的学习。感悟“翻转课堂”的神奇之处,由此分析:
1.微视频的设计短小,体现趣味性。
李世涛老师《黑白图案设计》的课程,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稍微枯燥一些,设计的因素强一些,教学的难点并不好解决。而新形势下的“翻转课堂”就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李老师通过图形趣味游戏,给几何图形找“家”的环节设计,将枯燥的图形,赋予神秘的色彩,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
2.新技术的介入改变着教学流程
“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学生了解知识的同时,教师也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新技术颠覆以往的教学模式,激发用技术创造美、用技术丰富生活的乐趣。
3.“翻转”体现高效的课堂
“翻转”课堂使教师们开始关注“真正的学习如何发生”。以往的课堂常常让人感到教师在用另一种“高控制”控制课堂,紧紧的控制着学生的教学思维。而在这节课程中,学生发现、观察和倾听比重大大增加,动态生成的教学机智不断呈现,教师在把握课堂教学基本脉络的基础上,更多的还原学生学习的本质。
“翻转课堂”如此神奇,在它深度变革的课堂中,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翻转课堂”使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分享等,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堂新规则。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焦健利教授做《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几个关键问题》的专题讲座。焦教授的发言诙谐幽默,通过引用多位活跃在课程改革前沿的教育者的话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什么是微课”,“微课的特点”,“微课设计的原则”等问题,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微课时代,在指明了翻转课堂前进的方向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实施翻转的目标和方法。
美国教育家John Dewey曾说,“如果我们还像当年我们被教授的那样去教学的话,那么,我们就掠夺了我们的儿童的未来。”当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如同浪潮一样推动着我们前进的时候,为了学生的未来,要冷静地面对改革,在思考的前行中,我们必须“翻转”。
参加会议的领导老师
Copyright ©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鲁ICP备110221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