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在2014年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专家与熟手教师古诗词教学设计的比较研究
石岩
【摘要】
古诗词以其典雅精致、言简意丰而流芳千古,成为传统文化的经典。引导小学生学好古诗词,能够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提高诗学素养。新课标教材中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提高了,内容也趋向丰富,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本文采用观察法和案例研究法,对比专家型教师和熟手教师古诗词教学的课堂教学实录和案例,从目标设计和环节设计两方面对专家型与熟手教师的古诗词教学设计进行了比较,从比较中得出了古诗词教学的启示。
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古诗词教学的建议:首先,备课应把握古诗词文体特点,深入钻研文本;其次,教学设计应重诵读、抓意象、借助想象感受意境;最后,教师要加强语文素养。
【关键词】
专家教师;熟手教师;古诗词;诵读;意象
【分类号】G624
【引言】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教师缘于对古诗词体的知识缺乏,不能很好地把握。正是对文体的把握不够,导致教学中不能恰当地体现文本的意蕴;二是古诗词不同于白话文,对教师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因此,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止于诗文的含义的整理,而诗歌本身的意蕴却是无法把握与体现的。导致课堂上的无趣无味,师生疲于应对所谓诗的意境挤出几句苍白、干瘪的语言,如同鸡肋。而专家型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反响则是非同一般,让学生领略了诗的意境和语言的魅力。
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是在理论层面上,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古诗词教学设计提供可资借鉴的设计理念;二是在实践层面上,本文致力于课堂教学实录为案例,分析比较专家型教师与熟手教师之间在古诗词教学设计上的不同,旨在总结专家型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规律,对小学古诗词教学提出建议,有利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师的古诗词教学,以推动小学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母语文化的有效传承。
【正文】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专家教师”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所说的“专家教师”特指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专门知识,在教学中富有创见,能够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采取及时而有效的教学行为来促进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学工作中表现突出,成为榜样和学习楷模的语文教师,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优秀语文教师。
(二)“熟手教师”概念界定
在本研究中,熟手教师的范围比较广泛,是区别于新手教师,工作5年以上,介于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之间的广大教师。
(三)“古诗词”概念的界定
本研究中的“古诗词”主要是指在2002年审核通过的人教版语文课本(一年级到六年级)中所出现的古典诗歌,主要是唐诗、宋词和元曲等。
二、专家与熟手教师古诗词教学设计之比较
本文采用观察法和案例研究法,对比专家型教师和熟手教师古诗词教学的课堂教学实录和案例,主要从目标设计和环节设计两个方面,对专家教师与熟手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设计上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分析。
目标设计之比较
研究者参照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古诗词教学的具体要求,以专家教师于永正与熟手教师A对古诗《草》的目标设计和专家教师薛法根与熟手教师B对古词《清平乐·村居》的目标设计为例进行比较和分析。
于永正对《草》的教学目标设计:
1.会读“荣、烧、尽”三个生字,借助图画理解“离离”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简单表达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3.体会小草生命力的顽强。
熟手教师A对《草》的教学目标设计:
1. 反复诵读,读通读顺,认识并学写生字“枯”、“荣”。
2. 能正确理解“离离”“枯”“荣”的意思,并体会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3.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通过对比,笔者发现专家教师与熟手教师古诗词教学目标的设计大致相同,都以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具体要求为依据进行设计,基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古诗词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二是诵读并背诵古诗词,了解古诗词大意;三是借助想象感悟古诗词意境,感受诗人的感情。由此看来,专家与熟手教师对于古诗词教学目标的理解基本相同,都能体现课程标准,。
(二)环节设计之比较
笔者主要从导入、理解诗意、体会美感升华诗意三个环节对专家教师和熟手教师的古诗词教学环节设计进行比较。
导入环节之比较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古诗词教学有多种导入方式,有直接导入、直观导入、温故导入、情境导入、悬念导入,等等。
专家教师的导入环节设计
薛法根对《清平乐·村居》的导入环节设计: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你们还记得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吗?(生齐背)今天我们学的也是《村居》,跟刚才的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高鼎的《村居》是一年级学过的一首田园诗,与新课属于同一主题,但在形式上却有所不同,薛老师以这首古诗导入,既能唤醒学生的记忆,又能引导学生从中找到新旧知识联系的节点,温故而知新,合乎逻辑、顺理成章。
(2)熟手教师的导入环节设计
熟手教师B对《清平乐·村居》的导入环节设计:
情景导入,理解课题
1.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让学生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
2.告诉学生,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画的。板书课题,指出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B教师以村居图导入,伴以琴声,创设了恬静田园的情境,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然后以起名作引,并说出理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入境。
导入环节比较
从比较中可以看出,专家与熟手教师在古诗词教学导入环节,目的相同,但导入方式有所不同。
2.理解诗意环节之比较
理解诗意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诗词鉴赏的前提和基础。
(1)专家教师的理解诗意环节设计
薛法根对《清平乐·村居》的理解诗意环节设计:
所有的诗、词、文所写的内容都可以用八个字概括: 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看看这首词,作者看到了什么?
薛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看看这首词,作者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所见之景和所见之人,连起来说一说就理解了整首词的意思。用一个大问题化而简之,这样的设计极为巧妙,极为简约,免去了逐句翻译的繁枝缛节。
武凤霞对《渔歌子》的理解诗意环节设计:
1.有人说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画。你从这首词中看到了什么?
2.根据自己的想象把诗中九种景物的颜色或者姿态补充出来。(出示景物)
3.把景物集中在一起才能形成画面,结合诗词顺序把画面完整地描述一遍。
武凤霞对《渔歌子》在理解诗意环节的设计上,与薛法根的《清平乐·村居》的设计不谋而合。没有沿用常用的处理诗词的方式,一句话一句话地理解,而是统而由两个问题贯之:“从诗词中看到了哪些景色?”,“谁能结合诗词的顺序把画面完整地描述一遍?”先是引导学生把词中出现的景物找出来,然后把景物的颜色或姿态补充完整,最后引导学生把补充好的景物集中在一起,结合诗词的顺序完整地描述画面。这样有梯度的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助于学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完整地理解诗意。
(2)熟手教师的理解诗意环节设计
熟手教师D对《泊船瓜洲》的理解诗意环节设计:
齐读前两句,理解意思:谁能试着说说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同桌两人相互说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意思。
3.自己小声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4.在听别人回答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语言。
5.作者离自己的家乡是近还是远?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数重山”很难到达,山高水远,但作者为什么说是“一水间”、“只隔”?
6.理解古诗后两句的意思。
D教师在理解诗意这一环节的设计,是逐句理解。先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接着是第二句,然后合起来说一说前两句的意思,最后是后两句的意思。这样的设计是传统的逐句理解,比较死板,而且把诗词的整体意思理解得支离破碎。
(3)理解诗意比较
①设计模式不同
从专家教师与熟手教师对古诗词理解诗意环节的设计可以看出,专家教师的设计是“整合式”模式,通常用一个或两个问题把诗句的理解统合起来,不打破古诗词的整体感;而专家教师习惯于引导学生“逐句逐片”的理解古诗词,是一种“肢解式”设计模式,这样的设计古板老套,破坏了古诗词诗意的整体性。
②设计效果不同
专家教师设计的问题能成为古诗词教学的提纲挈领,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使整个设计结构严谨;熟手教师在理解诗意环节设计上过于理性,流于琐碎,解来解去,却解掉了古诗词的神韵,破坏了古诗词的整体美。
3.体会美感,升华诗意环节之比较
对于一首古诗词,仅仅理解了诗意是不够的,还要感受古诗词的美,更加透彻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其中包含的感情,这个环节至关重要。
(1)专家教师的体会美感,升华诗意环节设计
在这一环节,专家教师的设计一般是展开想象体悟意境,而且作了很多铺垫和渲染,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通过拓展延伸,升华诗意。
薛法根对《清平乐·村居》的体会美感,升华诗意设计:
出示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理解词人的内心情感。
2.但是他现在在哪里?乡村,无事可干。就像这首词中的小儿,无所事事。小儿无事可干很高兴,但是辛弃疾无事可干,他不是喜,而是———(生齐:忧;悲;愁。)
3.关注“醉”字,这个“醉”除了是翁媪两人喝点小酒有点微醉以外,还有可能是谁醉?他因何而醉?
4.小结。
薛法根在升华诗意这一环节,引入了词人的生平及写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让学生通过查阅这首词的相关背景资料,领会词人究竟是喜是悲。此时学生凭借背景史料,发现辛弃疾并非“专业词人”,而是一名将军,但身为战将徒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门,终日“无所事事”,个中的忧郁与愁闷一览无余,学生了解了这些背景资料,自然就更深刻透彻地理解了词中蕴含的感情。这样的设计显得非常厚重,使学生对词的内容和情感理解更加深刻。
熟手教师的体会美感,升华诗意环节设计
熟手教师Y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体会美感、升华诗意环节设计:
1.理解了这首词的意思,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乡村很安静、祥和的景象。乡村的夜晚有鸣蝉,有蛙声,天空中点缀着几颗星星,很和谐······
2.小结:这首词就是要让我们感受恬静的美。(板书“宁静的美”)
Y教师在体会美感、升华诗意这一环节,学生理解了诗意之后,就直接让学生谈感受,过渡生硬,缺少渲染,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词中蕴含的美,诗意也没有得到升华,这样的设计达不到体会美感、升华诗意的效果。
体会美感,升华诗意环节比较
①重点理解不同
从专家教师与熟手教师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可以看出,专家教师把古诗词体会美感,升华诗意环节最为重点设计环节,在整个设计中占了较大的分量,而且设计得非常精致,非常用心;而熟手教师没有把这一环节作为重点来设计,设计的内容较少,也比较粗糙。
②设计方法不同
在体会古诗词美感,升华诗意这一环节,专家教师与熟手教师的设计方法很大。专家教师的设计,常常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或补充资料、拓展延伸,或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充分渲染,做好过渡和铺垫,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古诗词中蕴含的美,而且更进一步深刻透彻地理解诗意;相比之下,熟手教师在这一环节的设计就过于简单,过于生硬,学生对古诗词的美体会得太勉强,在诗意理解上也仅限于古诗词的表层意思。总之,与专家教师相比,熟手教师在体会古诗词美感、升华诗意这一环节的设计上非常薄弱。
(三)专家与熟手教师古诗词教学设计比较的启示
从专家与熟手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设计的比较中,笔者得到以下两点启示。
1.教师素养是古诗词教学的基础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专家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上信手拈来,发挥自如,教学语言优美生动,能旁征博引拓展延伸,反响非同一般,首先是因为专家教师自身的文化功底深厚,具备良好的古诗词功底。对于小学古诗词教学来说,策略再好,如果教师的古诗词功底不深厚,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师深厚的文化功底。以其昏昏,不可能使人昭昭,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
2.教学设计重在指导诵读、理解意象、展开想象体悟意境
首先,“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根。诵读能复活诗词的音律、声气、节奏乃至诗词的全部风骨和精神。专家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设计上都很注重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通过逐层深入地诵读,使教师和学生彼此之间在心灵和情感上产生共鸣。
其次,理解意象才能把握古诗词的情调。专家教师的古诗词教学很注重抓住其中的典型意象,由此通往诗词广阔的意境。例如王崧舟在《枫桥夜泊》的教学中,抓住了诗中被诗人张继赋予了特定生命体验的“钟声”这一核心意象,从而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愁绪。
最后,专家教师的古诗词教学设计重点在于借助想象体悟古诗词的意境。古诗词中通常充满着诗情画意。专家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设计中常常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诗词所描绘的一幕幕画面,拉近学生与诗人的心理距离,
三、古诗词教学的建议
基于专家教师与熟手教师古诗词教学的比较,笔者对古诗词教学主要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教师备课应把握古诗词文体特点;二是教学设计要重诵读、抓意象、借助想象体悟意境;最后教师应加强语文素养。
(一)教师备课应把握古诗词文体特点
古诗词作为一种特殊文体,有其独特性。古诗词语言凝练含蓄,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稍不留意就会在解读中出现贻笑大方的疏漏、差错。因而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备课时,要把握住古诗词的文体特点,把功夫花在专研教材上。
第一,古诗词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所以备课先备“读”。正如于永正所言:“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
第二,古诗词重意象。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理解古诗词中所包含的意象,体会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包含的情调,意象的感染作用。
第三,古诗词有不同的意境和风格。教师要下功夫揣摩古诗词蕴含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还要了解古诗词的风格,才能更好地鉴赏古诗词。
只有把握住古诗词的文体特点,做足钻研教材的工夫,才能避免把古诗词教学上成记叙文教学,才能上出古诗词的文化底蕴和味道。
(二)教学设计应重诵读、抓意象、借助想象感受意境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设计时,应注意重点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诵读、理解古诗词中的典型意象、借助想象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1.重诵读
古诗词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需反复诵读,才能于声音唇齿间感受其音乐美,领悟其深刻内涵。诵读古诗词要有层次:首先引吭诵读,初悟诗词,然后于节奏韵律中感受音乐美,最后在声情并茂中领悟情韵。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根,我们要守住。
2.抓意象
每一首古诗,从意象到意境,都具有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融合生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相合相容。在古诗词教学中,意象的解读是基础,只有在理解意象的基础上才能进入古诗词的意境。因而,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古诗词中的典型意象,引导学生了解诗词中的意象所象征的意义和蕴含的情感,以此为突破口感悟古诗词广阔的意境空间,从而体会作者内心的情绪和情感。
3.借助想象,体悟意境,感受诗情
古诗词语言精练含蓄,跳跃性大,留给了读者充足的想象空间。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再现诗词中作者所描绘的图景,从而融入古诗词的意境,体验古诗词的意蕴,置身于美好的境界之中。
(三)教师应加强语文素养
古诗词的含蓄、暗示、意蕴全靠读者自己读出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古诗词文本解读功底,才能发现它的美,体会它的深意,明白它的价值。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勤读书,多积累,打好古诗词素养的底子,提高对古诗词的解读能力。诗词素养提高了,才能在课堂上出口成章、行云流水,把古诗词上出古诗词的感觉,学生才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Copyright ©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鲁ICP备110221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