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做最好的自己       学校邮箱:fuxiao@sdnu.edu.cn
首页 >  雅居园校区

科技应用助推科学课改

发布时间:2015-01-09     编辑:     浏览量:

【此文在2014年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科技应用助推科学课改

莫 珑

【摘要】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了多年,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教育要彻底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光是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还应包括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以及考试评价方式的深刻变革。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在新课程资源构建、软件建设、学习方式等方面有着巨大优势和重要作用。

【关键词】科技 新课程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 地位 作用

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普遍推进。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先进科学技术与教育技术的融合,形成了独具时代特点的现代教育技术。而新课程改革伴随着此项技术的介入,必将引起教育内容、教学材料、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考试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在学生能力培养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起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今天,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而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应用为不仅为课程改革添砖加瓦,更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一、科技应用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

1.教学方式从重“教”转向重“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建立在教师对知识的绝对权威的假想之上的,所以老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学习就是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似懂非懂、全盘接受。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科学教育的真正愈义在于,让学生对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从中培养他们从现实情境中寻求答案的能力,全面地认识事物,从事物的运动变化中、相互联系中培养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以及积极参与科学活动的倾向。从这一认识出发,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就变得十分重要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了。而科学课程的社会实践性、认知特点等方面,总是受制于传统教学方式,束缚于课堂,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关于卵石的形成,教师如果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山上和河岸去考察岩石和卵石的状态,并观察卵石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仅仅利用图片和文字,学生很难深入的了解风化作用在卵石上留有的痕迹。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条件的局限性,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软件等途径给学生提供了多种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学生对卵石的形成不仅仅停留在书本内容的表面,有了更加全面直观的认识,自己从观察和研究中获得知识。

2.学习方式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基于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为新教学策略的构建提供了必须的条件,学生可以得到一定的网络知识情境的熏陶,同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开放式的学习和研究活动。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面对知识无限增长和随时更新的信息,“会学”要比“学会”更为重要。我国新课程改革也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

3.科技应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分为维持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两种。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换句话说,要构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与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就是转变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促进教师教育观念从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向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转变,促进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知识、自我建构知识体系。从有限的知识的学习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转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学习者记忆、思维、观察、想像、动手、表达、创造等能力的发展。

二、科技应用拓展了新课程的资源

1.科技应用使教学方式更加生动形象。

一些抽象枯燥的,在传统科学教学中配以模型挂图和死板文字叙述,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讲解说明,也难以达到良好效果的知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面体手段教学,集声像字画动态显示,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达到了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让学生亲临其境,亲历其中,得到体验,单纯的死记硬背上升为理解应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2.科技应用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师要给学生传授丰富而又广阔的知识,靠传统的教学方法,速度慢、范围窄,限制了信息量的扩充。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限内最大限度的传授知识,是科技手段应用于教学就能解决的必然结果。它具有速度快,知识信息量多而不乱、广而不泛的特点。给学生丰富的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从而更加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3.科技应用使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交流增强。

现代多媒体教学中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从一定程度上讲,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将单纯的知识熟记,知识再现的教学方式转换为理解型的思维教学。

三、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有机融合体现了新课程的综合性趋势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教学效率的保障。教学过程又由四要素组成: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四要素缺一不可,由此可见良好的科学学习环境对学生科学学习有效性的提高有多么重要。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网络的发展扩大了课堂的容量,课堂得到了延伸,“小课堂”变成了“大课堂”。学生可以选择研究方向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选择合作伙伴进行小组学习,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新型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团结一致,高质量完成本小组的学习任务。同时采取各种形式分享成果,可以在课内外进行组间交流,交流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课件呈现、展示实物或图片、表演英文小品等等,又可以通过博客、校园网、QQ群等来交流发现、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在分享的过程中,自信心得到增强,情感得到升华。师生共建科学资源学习网会促进构建综合、开放、合作、探究的科学学习环境,从而有助于促进科学知识动态的生成。

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实践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活动,引起学生的心理冲突,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十分重要的。例如,为了引导学生建立学科间的、事物间的、概念间的联系,教师要学生研究树叶和人之间的相似之处。学生以往都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去认识树叶的,一时无法与人体的相关特征联系起来。但是随着探索的深人,学生慢慢发现了叶片的长度和人的身高都表现出正态分布曲线的规律。相似之处找到了,学生经历了一次重建思维方式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他们是难忘而有意义的。又例如,为了让学生领悟到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如果拥有的知识不足,或忽略了某一方面的知识,就可能出现片面性的错误,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了在杯子和桌面之间留有空隙的情况下观察蜡烛是否燃烧的实验。当所有的学生无例外地都认为蜡烛会继续燃烧而与实验事实不符的时候,探索开始了,学生们的思维从中获得了发展。在长期的科学教育探索中,学生所从事的科学实践是一项具有丰富内涵的多侧面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要理解科学的概念,理解科学的本质,获得精神的享受,学习科学探索的技能,以及培养科学的态度。他们就必须学会观察、实验、查找资料、做个人记录、制作图表、分析解读数据以及流利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认识事物、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例如,同样是研究生物链,传统教育手段只是用挂图和图片,机械的让学生去想象生物界中的生存法则,而利用flash动画和视频,能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自然界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观察到生物在自然界中生存的状态,更有利于学生综合性的认知周围的生存环境。

四、关于科学教育的活动类型和社会参与

要实现科学创新教育,就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所形成的“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状态,实行开放性教学,使学生主动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在四年级《我们的食物》这一单元,学生提出研究的主题后,针对选定的主题,通过网络资源,搜集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整理。资料包括:图片、文字资料及影象资料等。还可以走进家庭、社区、商店等,调查采访人们对食物中有害物质和合理饮食的了解情况,利用照片、DV制作成调查报告。又如,四年级的同学针对目前日益严重的食品卫生问题,让他们调查食物中的有害成分,可以从身边的家庭、社区、商店入手;五年级的同学针对济南市“节水保泉”的活动,让他们调查济南市小清河、护城河的治理情况。这些手段的应用,是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原本枯燥的内容,学生却兴趣盎然,都希望能一展身手,给同学们讲讲自己获得了哪些成果,让课堂越发的生动起来,同时使学生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现代教育技术在科学课堂上的应用,丰富了教学手段使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有了显著的提高,进而对科学课产生浓厚兴趣和祈盼情感,这也是新课改条件下科学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五、科技应用革新了传统教学管理评价体系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现代教育技术则针对传统评价只重视甄别与选拔功能的缺陷,发展信息化的评价工具和评价软件,实现评价的综合化、多元化、全面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更加构成了知识的无限丰富与急剧增长,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转而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于是,配合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发生着根本性转变,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大量的教育实践显示:抓住科技时代和数字化世界所带来的机遇,合理运用、开发、设计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既保证学生能获得开放性的数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理解信息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结构。科技的广泛应用引起了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教育改革已适应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彻底变革。由科技的广泛应用而形成的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形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投入探究性的学习活动。通过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创设师生、生生交流信息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融合。科技应用在新课程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尤其在信息资源、教学平台、管理软件的建设和教学环境的改善方面有很大作用。其中可能有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有些作用容易被人们忽视。随着新科技的出现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科技应用在新课程改革中地位和作用也将日益明显。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版权所有 鲁ICP备11022143号-1
关注官方微信

Copyright ©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鲁ICP备11022143号-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