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您是否觉得孩子经常这样,不听您的话,惹您生气,甚至是和你对着干。孩子为什么总喜欢跟父母反着干,不听话呢?
一、很多时候,父母没有真正就事论事,让孩子明白错在哪了,针对孩子控制不住的发泄和训斥只能加深孩子头脑中的负面信息。父母的唠叨、谩骂、发泄等只是给予了孩子一些垃圾信息,只让孩子知道他“做错了”。但是对于孩子真正想知道的信息,如“错在什么地方?”“怎么样才能加以改进?”“到底我该做什么?”却一点儿也搜索不到。久之,孩子学会了捱时辰。知道家长发泄好之后,一切该干嘛还干嘛。久之,孩子对家长的教诲学会了一耳进一耳出,养成了师长一开口,就分心“不听话”的不良习惯。
二、父母无视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智能特点,一味要求孩子追高。如考试要第一,处处不能落后于人。结果,孩子无数次的努力换来无数次失败的体验,最后丧失了自信心,变得消极、自卑,养成家长要求什么,马上就放弃的不良习惯。
三、父母没有顾及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内心需求,往往采取不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早教”、“强教”,让孩子望而生畏。比如,对于孩子的行为训练,家长内心总是幻想着自己一说,孩子马上就照做,而且结果还要使自己深感满意。事实上,很多训练一是需要家长榜样示范、带动学习的,二是需要不断顺势引导、强调方法的,三是需要时间来适应和加强的。
四、做了没有好结果。孩子自小就喜欢听从长辈的教导,经过肯定和鼓励而加强自己的行为,从而学会做事和思考,直至最终形成自己的固有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很多孩子在家里受惯了宠爱、听惯了好话,结果一到学校,没有得到相同的礼遇,甚至还要得到批评。结果,孩子觉得听家长的话让自己吃亏了,便不再听家长的话了。如家长表扬孩子聪明,到学校老师没有认可;家里处处自主、自由和放纵,在学校因为横行霸道而不受欢迎;家里随便插嘴说话,到学校因为插嘴而被视为没有礼貌。
五、孩子开始学会独立思考、开始尝试着学习选择。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阅历的增加,孩子越来越多的开始学会观察、思考和反省。特别是当孩子到小学高年级之后,对于家长的话会不自觉地进行“再加工”,进行重新认定和选用。当遇到家长说话与自己的想法相左的时候,孩子通常会采取这样的思考方式,即“二难—权衡—抉择”。其中二难是常常遇到的问题,权衡是一种智慧,抉择是一种策略。
总之,孩子由于还处在思维模式不成熟,性格发展逐渐形成的阶段。在认知方面、判断力、思考力、决策力等反面是欠缺的。家长要明白孩子的这些特殊性,帮助其更好成长,而不是一味地训斥、灌输思想,要考虑孩子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心理需求等,采取灵活有效的科学方法,而且家长要言传身教,行为习惯保持一致,孩子才会愿意听您的话,更“听话”。
Copyright ©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鲁ICP备110221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