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课堂为人生启航
王敏
六 年级的学生青春期开始,他们开始自我觉醒,思考人生,在这样一个转折阶段,儿哲课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通过对内心世界的关照和拷问,通过对客观世界的体 察和触摸,引导学生发现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和谐之道,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在形成和确立的孩子们点亮一盏心灵的智慧之灯,为他们幸福的人生奠基。 六下教材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让学生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小我”与“大我”的对立统一体,进而学会在生活中面对“小我”与“大我”矛盾的时候能够正确对 待,智慧取舍。第二单元,认识到人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而且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教给学生学会处理感性和理性的矛盾。第三单元引导学生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 系,学会对自己的理想进行合理规划,培养为实现理想不懈努力的意志品质。第四单元让学生们认识到“完美是相对的,缺陷也是一种美”,由此反省对生活的态 度,明白生活中没有完美的人和事,但人类没有停下追求完美的脚步,有了缺陷,人类才不断追求完美,努力完善自己。第五单元学生们将认识到什么是原则,懂得 做人应坚持自己的原则,但同时也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固执,生活还需要变通。为实现理想进行合理规划。在课上通过一个个精选的古今中外故事, 和身边正在发生的故事,通过一个个案例的思辨,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开 学第一堂课就是“我”的自我认识,课堂上教孩子处理好个“小我”与“大我”的问题,通过思辨,学生认识到,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产生矛盾的时候要以集体利 益为重,因为集体利益代表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正义的化身。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应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应该让位于集体利益。我们重温了战争年代的故事 《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不顾自己身体虚弱,想尽办法为伤员们找吃的,最后伤员走出了草地,而老班长却饿死在草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 战士,这样的部队,红军才走出了草地,保存了实力,最后建立了新中国。孟子在两三千年前发出,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 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人民世世代代怀念他,纪念他。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经典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总理一生“为 人民服务”,我们师生被古今中外舍“小我”成全“大我”事例深深震撼,他们高贵的灵魂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爱集体的事例,比如教室的环境卫生,干净整洁,花草长得的郁郁葱葱,书架书籍摆放整整齐齐,这些都是大家爱护集体的成果。
那么集体优秀了,我们每个人也都受益,这也就是“小我”和“大我”的辩证统一。
但是在个别情况下自己力所不能及的时候要首先保护好把自己的生命安全再采取措施。比如救火、抢救溺水儿童的行动,这就需要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智慧的取舍。
当问学生通过这节课你的感受的时候,有一位同学这样比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集体就像汪洋,个人就是其中的一朵浪花。有了大海的广阔,才有了浪花的多姿多彩;也正是有了壮美的千万朵浪花,才为大海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生活
李熹
我们中国是文明古国,有很多值得炫耀的文明和文化。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兴盛不衰。小时候,觉得这些方块汉字、押韵诗歌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觉得传统就是除夕夜的团圆饭,书本上的之乎者也,背诵经典古诗词。等我真正任教传统文化这门学科,我才发现传统文化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传统文化是多方面的,她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记忆最深处。当然,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也就谈不上什么传统,什么文化了。
小时候大家都听着民间的各种有趣传说,过年拿出彩纸做的窗花,听着大人们哼唱着的京剧片段……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如此清晰地刻在记忆里。
而如今学生们的生活是学习外语,练习钢琴,做着练习题,喝着可乐,吃着汉堡,过着洋节。在某个角落里,一些传统文化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消失了。我们欣赏着西方文化的高贵典雅,却忘记了东方文化的韵味。看着张灯结彩的圣诞节,看着感恩的季节——感恩节,看着香味四溢的肯德基、麦当劳,我的心不禁一阵悲凉,不知道还会有谁去兴致勃勃的赛龙舟,还会有谁去静静地聆听牛郎织女,还会有谁去念“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我们幻想着圣诞节的时候,圣诞老人会给我们送来精美的礼物。万圣节时想着怎样去吓唬人玩儿,愚人节时去戏弄别人!可是,会有谁想过自己的国家节日呢?
剪 纸、面塑、皮影戏、印花布、布老虎、木板年画、风筝……这些优秀的传统工艺、手工技艺、曲艺等,曾经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夺目的光彩。然而,随着时 代的发展,它们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仿佛一段段尘封的往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随着《汉字中国》、《国色天香》、《品论语》、议家风等节目的热播, 雏鹰小队活动围绕的过大年,画年画,剪窗花等,这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我们中华文明的精髓,再次掀起了热潮,慢慢走入我们的生活中。
在 我们的传统文化课教学中也要学习,让传统文化走入学生的生活才能受到追捧。如在一年级教学童蒙须知部分,是以朱熹编写的《童蒙须知》为蓝本,但传统文化不 在于让学生背过多少古文或古训,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更在于传承古人留传下来的规范义理,将千百年的优良传统灵活的运用于日常生活教育中。于是,我在教学 中特别注重教给学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情,如怎样穿衣带帽,应答他人,读书写字姿势,收拾整理书包的方法等。通过示范、学生实际现场模拟或实践,学生 真正将古人的教诲落实到了日常生活中。
又 如在二年级传统节日教学中,着重悠久的历史传承可以更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关于节日的习俗和相关的传说故事相结合,学生学习时兴趣高涨,常常听故事都入迷 了,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画一画节日庆祝场面,将所学与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下次再过节,学生自然会变成小小讲解员,学生能够 学以致用。
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的今天,世界却刮起了一股股的中国文化热,寻找适合孩子特点的教育方式,认知实践传统文化,创意传承文化精髓,是我们的新课题。文化在于传承,而只有走入人们生活的文化才能不断传承下去。让我们共同从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生活开始守护我们的经典吧!
Copyright ©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鲁ICP备11022143号-1